本文共计2719个字,预计阅读时长10.9分钟。
前两天,我见到了一个很奇葩的提问,大概意思是——
明明现在有那么多在线网站,明明网盘上有那么多资源,为什么还有人会想着劳心劳力下载到本地呢?
说实话,初看这个提问,可能觉得也没那么奇葩,毕竟现在又不是我刚接触电脑那会儿,网速上来了,服务跟上了,咱又不是专业的,网上冲个浪,在线也就搞定了。
但我相信这位提问的朋友但凡错过一次老资源,但凡碰过一次资源 404,就问不出这样的问题。
咱们且不说卧榻之侧,岂容他人酣睡,当你拿着网盘,口口声声说给自己的小姐姐换个大房子的时候,难道就没想过她们也是躺在别人家?
没个十年钟情 ntr 的经验,估计很难这么放心吧。
所以现在不管网盘速度有多快,容量有多大,我一直觉得下载到本地才是真正的落袋为安,这也是为啥我碰到那些专职专项的下载器会愿意主动安利一波。
不过老司机应该也知道,下载这事属实是门手艺活,从最初的找资源、解析下载链接,到选择下载器咱都有的聊。
以最常见的影视资源举例,电影街、片库、在线播放的视频网站都能成为我们获取资源的渠道,但解析和下载器的选择是绕不过去的。
嗯,不说闲话了,试试今天这个 GitHub 上「解析 + 下载」为一体的视频下载器吧。
视频下载
Hitomi Downloader 这个下载器作为单文件可以随开随用,免费无广告,有中文支持,可以下载视频网站的视频,也可以下载你抓到的 m3u8 链接,甚至还能下载 BT 种子和磁力链接。
UI 简简单单,你可以享用这样的默认界面:
也可以在设置里换成复古风格:
用起来很简单,复制待下载的链接,粘贴到输入框,然后点击输入框右侧的下载按钮就行。
比如 B 站的视频:
Hitomi Downloader 可以下载轻松下载:
比如片库上的磁力下载链接,当然,对于死种没辙,但热门资源还是能跑到 1-2 MB/s 的速度:
像黑客帝国这个资源,我就碰到过 6-7 MB/s 的速度,在支持磁力下载的一众免费工具中,它算很给力了。
前面那个图我不是打码了嘛,嗯,P 站抓到的 m3u8 链接,图就不给大家展示了,但确确实实能下载 m3u8 链接。
其实 Hitomi Downloader 之所以强大,更是因为它在视频链接解析方面,依托的是 GitHub 上那个鼎鼎有名的 youtube-dl。
这意味着youtube-dl 支持的上千个在线网站 Hitomi Downloader 也都支持。
至于都有哪些,它所支持的网站列表在这里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下:
http://ytdl-org.github.io/youtube-dl/supportedsites.html在测试的时候,我发现其中有一些视频网站的解析功能失效了,比如 P 站,但你可以抓m3u8链接实现下载。
还有部分网站,比如微博,我们需要在下载器里加个 Cookies。
不过这个自带的代理好像不能用,大家用别的工具全局代理就好了,关于这个我们就不展开了,如果你搞不定,把它当个普通的视频下载器也是可以的。
毕竟现在还能下载种子和磁链的下载器,除了迅雷和某些网盘,Hitomi Downloader 算很难得的了。
我提这些只是想说,在解析这件事上,真正的功劳源于开源的 youtube-dl,之前写过的文章里有人说「没人逼作者开源」。
但你瞅瞅,开源的东西又带来了多少方便。
其他
如果你想更简单点下载视频,别忘了打开监视剪切板的选项,复制链接,直接下载,就是这么简单。
除此之外,这个下载器的设置里可以设置下载目录,可以设置多线程(最多 32),还可以开启夜间模式。
而在高级设置里,可以有更多项供你选择,比如启动密码,比如下载限速,比如显示内存使用情况。
至于压缩这一栏,你还可以设置下载后自动压缩,方便你整理下载的资源。
剩下的小细节,我就不放图了,给大家说说算了,Hitomi Downloader 可以对下载文件分组,可以对下载文件用不同颜色打标签,可以自动转换格式(.mp4),甚至它还能调用自己写的脚本,以应对复杂的下载任务。
虽然下载外的功能都是下载器的边边角角,但不得不说,Hitomi Downloader 用起来挺舒服的。
总结
这次我展示的都是下载视频的功能,但 Hitomi Downloader 也是可以下图片、音乐、小说网站的资源,建议没用过的小伙伴尝鲜前,先去看看那个支持解析的网站列表。
我相信,下载的姿势绝不止这一种,之前小伙伴提过的硕鼠,我安利过的各种专项下载器(B 站、抖音等)都是很好用的工具,没有谁取代谁的说法,各有各的亮点。
不过我还是想说,虽然存储到本地这件事其实并不是每个人的刚需,但我觉得都 2022 年了,它可以成为刚需。
或许在未来,下载器会和 RSS 这类技术一样成为少部分人的心头爱,被更多的人质疑它存在的意义。
但在当下,掌握下载这个技术活的你,至少碰到有人说自己网盘上的资源又失效的时候,可以不用那么感同身受。
GitHub:
蓝奏云: